6月26日,从G15沈海高速出口车行5分钟,即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项目建设现场。这片“钢筋森林”,将在今年年底变成集二手车交易、车管业务办理、汽车维修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在海安市各镇村,项目抓进度、赶工期的火热场景,为“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行动走深走实写下生动注脚。今年以来,海安市依照“底数清单”“责任清单”“处置清单”三张清单,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57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85亩,有力保障一批省市重大项目用地需求。2020至2024年,海安市4次获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
正在建设中的海安开发区项目地块,曾因多种客观因素,作为已征未供土地“沉睡”了18年。前期,海安聚焦重点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成立工作专班加大攻坚力度,终于在2024年12月确定合作项目。今年1月5日,建设项目用地通过预审,4月,项目完成建设手续办理并正式开工。目前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70%左右,预计10月底竣工。
盘活存量的前提,是对存量资源“心中有数”。今年初,海安先后制定《海安市闲置、用而不足、批而未供地块分布图》《海安市项目用地保障操作规范》,明确各类盘活对象处置路径。结合动态更新的卫星影像、出让合同及批文、现场勘测记录等,该市构建起由“影像、合同、批文、实地”和批而未供土地底数等重点要素形成的“底数清单”,既能倒逼区镇及时盘活存量,又为研判项目利用空间和价值打下基础。
以“底数清单”为抓手,以战略规划为指引,海安将汽车产业综合空间落地开发区西场。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力争当年决策、当年获批、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运营,建成后将弥补片区相关汽车业务的空白。紧邻高速、背靠居民区的地理优势,也将为整个片区带来较高的人气和经济效益,预计服务群众超20万人。
金属切割、零件组装、吊机运转……6月26日,位于海安市曲塘镇罗町村的南通奥普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内,行吊等大型设备生产工作正有序推进。看着眼前的场景,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曲塘分局负责人颇为感慨:“地块变闲为宝,前前后后花费了不少心血。”
早在2010年12月,曲塘镇某公司经法院民事裁定,取得40亩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该公司只利用了其中1.27亩,闲置了38.73亩。面对亟待“唤醒”的好资源,海安明确职责分工,列出“责任清单”,由海安资规局、检察院、镇政府等多方联动处置。最终经过多轮协商,该企业同意放弃地块不动产权,由海安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奥普机械竞得该地块后,以最快速度建厂投产。
通过严格监管投资协议履约情况,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守信”;针对部分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助力企业爬坡过坎、增资扩容、增容扩产;充分运用行政手段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协商一致后可选择延长动工开发期限、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协议有偿收回等方式进行处置……如今,海安全市上下依据“责任清单”解题,打出了一套完善的政策“组合拳”,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寸土生寸金”。
“这里即将变为我们的智能化生产厂房,还会建成一座集科技研发、创业空间以及园区配套等服务于一体的科创大厦。”在海安市大公镇贲巷村诚业化纤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望向拔节成长的主体结构,充满期待地说。
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项目招引尤为关键,但好项目并非“一招了之”,更需要统筹设计、因地制宜、全程服务。为此,海安悉心制定一宗一策、存在问题、推进进度和处置结果等构成闭环的“处置清单”,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共赢”。
作为高端纺织板块牵头单位,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重点招引诚业化纤项目,并将建设选址定在已整组对接安置的贲巷村。该项目用地30.92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年亩均税收超过27万元。“项目用地报批成本较低,叠加靠近省道、高速等区位优势,能够实现投入收益最大效益比。”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公分局局长张海军介绍,“为使项目尽早投产,我们全程做好服务保障,该项目从征地到开工仅耗时约6个月。”
通过一张张清单,海安扎实推进存量挖潜,“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行动取得一定成效。海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石剑表示:“高效、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积极处置闲置和用而不足土地,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腾出空间等项目,用更多更优的项目推动产业迭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