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务网发布公告,对高端钻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进行批前公示,选址明确为凤凰山路以东、横三路以南区域。
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所依托的永磁直驱技术,推动该项目成为我国高端能源装备自主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而项目背后,新加坡企业与中国顶尖石油科研机构的联手,折射出青岛正在能源装备领域寻求国际化合作的新模式。
这一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于2024年3月19日在北京签约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彼时,在山东与跨国公司合作恳谈会“高端装备合作专场”上,该项目作为三个重点签约项目之一亮相。
项目由西海岸新区国际招商促进中心引进,新加坡飞亚石化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发团队共同设立,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永磁电机直驱式钻采油气装备的研发及生产基地。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将超5亿元,年纳税超5000万元。
随后,项目推进加速。2024年5月,项目建设单位青岛金实信智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9月完成外资项目备案;2025年7月通过项目变更。
如今,项目选址正式明确:位于凤凰山路以东、横三路以南,毗邻胶南街道易通热电南侧。
根据规划,项目用地面积19333㎡,总建筑面积23917.2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3917.21㎡,地下建筑面积为0㎡,计容面积为32884.25㎡,容积率1.70,建筑密度48.8%,绿地率0%,机动车停车位108个,本次建设四栋厂房。
据了解,永磁直驱技术代表了钻采装备升级的核心方向。相较于传统驱动方式,永磁直驱电机具有效率高、维护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显著优势,在深地与深海勘探开发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而高端钻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肖文生教授团队的“深水海底钻机永磁直驱电动钻具”项目,后者在2025年5月入选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深水海底钻机永磁直驱电动钻具”项目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与山东浓西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合资公司——青岛金实信智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我国深水浅层油气经济化开发重大战略需求,集成永磁直驱电机、钻头、控制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底钻井系统核心装备,填补了我国高端钻采油气装备领域相关空白。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高端钻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无疑成为引领这一行业技术提升、承载关键技术应用转化的存在。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我国斜井、水平井以及高粘稠井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现状,推动油田稳产增产以及“绿色油田”“数字油田”建设。
同时,高端钻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精准嵌入青岛重点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属于“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其落户也是西海岸新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的典型代表。
从产业链位置看,该项目处于石油装备制造的关键环节,项目生产的永磁直驱式钻采装备将用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于能源安全国家战略。
项目选址胶南街道并非偶然,该区域属于海洋高新区海洋装备产业园,享有政策红利——试点豁免34个行业环评审批手续。
只不过,一条产业链的崛起对于技术、人才、企业的需求向来是巨大的,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仅是其中的一小步。
以该项目所属的高端海洋装备产业为例,核心技术自主化仍是首要挑战,我国石油装备在“宽频宽方位深水地震采集技术”“微机电系统芯片”等前沿领域仍有代差,该项目所涉及的永磁直驱系统亦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
此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在深水装备设计、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相对薄弱;相关企业也大多存在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制约因素。
如何通过高端钻采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的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升级,已成为青岛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实现破局的一道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