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7-9日在安徽合肥盛大召开,本届规划年会的主题为“美丽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
上海同济规划城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本届年会的举办,同济规划院承办2场学术研讨会;作为学会二级机构依托单位承办1场专题会议。参与了21场会议的特邀发言及主持工作,参与会议组织策划、报告、演讲点评等约计近百余人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致力于搭建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创新交流的平台,推动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使更多优秀的规划人才脱颖而出。9月7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在全体大会上,颁发了多个奖项。其中上海同济规划城市设计研究院专家获得多项殊荣,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2023-2024年度杰出学会工作者第十八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优秀论文
在本届规划年会上,同济规划院承办2场学术研讨会:“美丽中国、万象更新”;“城市群规划的中国实践”;作为学会二级机构依托单位承办1场专题会议:“和美乡村,规划创新”。
2024年9月8日下午,作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学术研讨会十六“城市群规划的中国实践”在合肥召开。会议邀请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规划界的嘉宾共聚一堂,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城市群规划的实践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学会总体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工王新哲主持,邀请了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张尚武,学会监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樊杰,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日本明治学院大学教授鍛冶智也,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王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宁越敏等嘉宾进行分享与交流。
2024年9月8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学术研讨会七“美丽中国、万象更新”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404会议厅举行。研讨会由学会理事、城市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和城市影像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刘锦屏常务副理事长主持。与会的对话嘉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徐苏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俞斯佳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英副教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焦胜副院长、席闻雷自由摄影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龚志渊副所长、城市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新哲常务副院长等。此外,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何兵副总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黄焕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浩锋教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学斌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侯鑫副教授等,以及约五十多位听众莅临对话活动。
根据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安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以下简称“学会乡村分会”)于2024年9月7-9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和美乡村,规划创新”专题会议。
本次专题会议分为3个主题版块,分别为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历史传承与发展探索、规划管理创新探索,分别由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崔曙平,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余建忠主持。
会议特邀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毅,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丁奇,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做专题报告,20位年会优秀论文作者在会议上做了学术交流,还有43篇文章以墙报方式参与了本次年会,与会嘉宾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张尚武常务理事认为规划在中国有特殊的重要性,但规划的形态在变,难点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规划的重要性是我国体制背景决定的,特殊性在于计划思维向市场转型,理顺规划的行政逻辑和科学逻辑之间的关系、国家规划体系的改革都有待深化,多规合一面向市场经济的规划体系构建是重大命题;二是规划要与时俱进,好规划的标准可分为甲方认可、行业获奖、科技含量、影响决策不同层级,并结合同济大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提出回归战略行动、基地化教学、充实实践型师资等三方面转变;三是规划最大的挑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以都市圈规划、村庄规划等为例提出规划难点,思考规划如何发挥好作用。
在专题会议二 : 和美乡村,规划创新特邀主题报告,同济规划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作特邀主题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之后,几乎每年的中央政策文件都会强调要加强乡村规划引领和规划管理,这也反映了各地开展的大量的乡村规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应如何提升乡村规划的引领效能?
第一方面,乡村规划首先需要确立四个基本思维:一是系统思维,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二是共生思维,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是动态思维,乡村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规划要反映乡村的真实需求;四是弹性思维,以弹性应对动态变化。
第二方面,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加强对乡村地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加深对乡村地区发展问题规律和趋势的认识;二是建立动态的规划干预机制;三是推进乡村地区规划体系整体建设,理顺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政策法规、规划运行的整体关系,不能孤立地看待乡村规划或村庄规划;四是加强规划实施行动和实施机制的统筹,包括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顶层设计,并与政策结合,加强县域统筹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发挥省级层面在探索地方发展模式中的作用。
专题会议十四:新技术赋能规划分析评价特邀主题报告,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7日在合肥召开。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数字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钮心毅在专题会议“新技术赋能规划分析评价”上作了题为《从知识维度认识人工智能与城市划》的报告。
9月9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七期《“规划青年说”活动“青年专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获奖论文交流”》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现场举办。参与此次交流的获奖论文以“城乡人居环境的未来图景”为主题,聚焦规划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既有基础理论和科学问题的探索,也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剖析,发挥了规划行业青年人才的重要力量。
黄建中教授表示,交流者都聚焦城市更新领域的盲点和困境,非常精彩。总体来说,几篇文章都源自现实困境,也难能可贵地将理论和实践框架结合起来;都引入了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如产权经济学、生态、财务等;也都关注了财务可持续和财政落实的问题,不过财务和财政要分开看待,明确政府的职责。
学术对话五:今天的建设&明天的遗产特邀嘉宾,张松指出,中央高层对遗产保护的重视在多个会议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遗产种类繁多,大众普遍认同地上和地下、博物馆馆藏的历史悠久的各类文化遗产,但对生活环境中现代建筑遗产的认识不足,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建筑成就。以深圳和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建设形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精神,深圳现代建筑和城中村等也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遗产保护和申遗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些部门不重视现当代建筑的价值,或者担心保护数量多了会影响开发建设。而且建成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高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和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此外,还有城市建设中体量巨大的建、构筑物,可能大家也不觉得美观,如何在保存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善也是一项挑战。
主持2024年9月8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学术研讨会七“美丽中国、万象更新”》。研讨会由学会理事、城市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和城市影像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刘锦屏常务副理事长主持。与会的对话嘉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徐苏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俞斯佳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英副教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焦胜副院长、席闻雷自由摄影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龚志渊副所长、城市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新哲常务副院长等。此外,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何兵副总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黄焕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浩锋教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学斌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侯鑫副教授等,以及约五十多位听众莅临对话活动。
在《学术研讨会十三:规划赋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学术报告中、周俭论述了城市文化与空间品质的关系。历史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中不可多得的资源,有其独特的空间品质和吸引力,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包括信任、互惠等社会资本积累,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区认同感。
以都江堰、潮州等案例,强调规划建设中文化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规划建设要具有“文化思维”,在规划建设中的文化思维有助于强化城市(地区)身份和品牌、推动地区生活质量提升、传承营城理念和传承地方文脉,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等观点。
在《学术研讨会十七:规划结合治理:机制与路径》学术报告中,朱介鸣探究国土空间规划制度下空间重构所引发的空间公平议题。城市化发达地区的村庄自发非农经济发展造成了土地利用的破碎与低效。通过规划干预实现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已成共识。然而,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重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庄土地权益重置的公正性。同时,指出市场驱动的村庄分散土地开发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偏差,展现为乡村之间土地发展权益的差别。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蓝图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差别,形成不公平的规划偏差。
市场与规划的双重偏差制约着紧凑城市规划的实施,必须配以土地权益公平调节的机制:空间重构的治理需从自治村庄上升到区县尺度;在规划实施前,在区域尺度,建立公平的初始土地发展权配置与调节制度,以使村民变居民后享有均等的发展权益。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发达地区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乡村才能分享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红利。
作为《对话城市文化: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特邀嘉宾、张松教授认为,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相关从业者,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城市。他指出,城市就是文化的创造。目前大众所普遍认同的是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里可以创造文化、可以作为文化活动的舞台,这个认识是不够全面的。无论是区域、空间、国土方向的规划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好的规划作品也是时代的印记,只要能够反映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将来也可能会成为文化遗产。他以日本为例分析了如何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文化旅游和居民生活相结合。日本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以旅游立国为战略,但并不是简单迎合游客,而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旅游投入既为居民又为保护,居民能够从中获利,从而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从而避免了历史街区的同质化现象。这对我国大量打造“人造景区”“人造生活场景”是一种警示。
张教授还强调了“作品”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不仅要传承,还要转化成作品。规划师在设计中要有“扎根”意识,充分认识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地块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场所精神,这样才能做出有活力、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作为《对话教育:时代“新”说之规划教育》特邀嘉宾,孙施文提出,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核是“土地使用管制”,应该不忘初心聚焦核心来思考规划教育。以本为本,认识到本科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很好地区分教育和研究,在本科基础尚未夯实的情况下不宜过度倡导创新,创新是需要有基础。此外,城乡规划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课也应该围绕着如何解决问题展开。此外,回归城乡规划的内核,即土地使用管制,其本身是公共行为,我们应该让社会了解规划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的宣传将有利于招生。
从散点到网络: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探索——以成都市东郊记忆功能区为例
实施性城市设计的导控体系实践与思考——以上海金桥副中心城市设计与附加图则编制为例
面向价值实现的可持续更新空间模式探索——以台州椒江南岸地区更新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双重价值实现的城市设计路径——以南昌赣江西岸山江湖城绿廊项目为例
“本底-界面-支点”作为复合型生态廊道优化的策略路径——以南昌赣江-梅岭绿廊为例
新世纪以来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聚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