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年会于7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行,主题聚焦“迈向高质量空间发展”。
2025年7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的一栋教学楼中,“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年会”(UPSC-SDTA2025,下简称年会)成功举行,吊扇、黑板、课桌和踊跃的参会者营造了简朴而热烈的学术氛围。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主办(下简称空间专班),北京交通大学承办。
在年会准备会上,年会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商定,本次年会取消领导致辞环节,把会议时间完全交给学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领导参加了年会活动。
12日上午举行的年会开幕式简短而高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秦思阳代表承办单位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为能够承办这次学术盛会深感荣幸,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凝聚青年学术力量,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学会副理事长、空间专班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教授代表空间专班回顾了专班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经验。段进院士认为,空间专班作为学会学术组织的创新试验田,交出的首份年度答卷令人满意。一是学术共同体在交叉融合中蓬勃生长,从去年年会30篇投稿到今年200篇论文的跨越,短短一年见证了专班学术共同体的爆发力,专班学者们打破专业壁垒——地理学者解析空间网络、规划学者融合数据智能、建筑学者解码场所基因,更与交通、社会学等领域深度协同,共同探索城市空间发展的科学规律与深层奥秘。二是青年力量在共研共育中强势崛起,空间专班的初心正是为学会凝聚青年创新力量,去年参会的众多年轻学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成果丰硕,更有年轻学者跻身“全球高被引学者”前列。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支持下,本次年会开设6大前沿软件工作营,吸引数百名学子参与——这正是专班与青年共成长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发言中,段院士对空间专班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空间不只是静态的形态,而是一个高度关联的复杂系统,空间研究须依托大数据、复杂系统建模与智慧化技术手段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深化科学认知,从现象中提炼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推动技术范式转型,从工具应用走向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理论根基,共同谱写中国空间发展的知识体系新篇章。他呼吁青年学人携手构建空间发展理论与分析技术的自主知识体系,把握时代机遇,在空间科学的探索中勇攀高峰。
年会分两天安排了四场主旨报告环节,10位专家学者聚焦空间理论演进、数据方法创新、城市健康与产业图谱等多个议题,展现出学界与业界在空间发展前沿领域的最新探索,参会学者不断提问,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学术讨论。
12日上午,年会的首场主旨报告环节由空间专班负责人助理、东南大学邵润青教授级高工主持,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数字技术规划中心张晓东主任带来精彩报告。
柴教授从历史脉络出发,系统回顾了西方行为地理学的兴起背景与演进逻辑,指出其作为对计量革命的反思和补充,为理解人类空间行为、认知决策和城市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在计量、结构与人本等多元范式的交织中,行为地理学逐步发展为以“时空间行为”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广泛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GIS等技术路径。报告特别强调,随着中国迈入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为地理学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空间观,恰可回应当下对微观过程、个体行为与政策实践联动的研究诉求,为推进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主任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通过大数据、图谱建模和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探索多维产业图谱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工商注册、专利、投入产出、创新指标等多源数据,张教授展示了一套面向全国尺度的产业图谱构建路径,重点识别产业的本地化、集聚性和创新导向特征。相关研究已在京津冀地区的实践中形成对十类优势产业的精准画像,为区域规划提供了定量支撑。他强调,规划范式正在经历从“个人匠人”到“团队智能”的转型,空间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12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场主旨报告环节由空间专班成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空间专班成员、香港城市大学终身教授陆毅,空间专班成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叶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裘知带来精彩报告。
陆教授聚焦高密度城市中绿地形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以香港为例,基于212个社区超过20万条死亡记录,探讨了绿地空间结构与死亡率之间的统计关联。报告指出,相较于碎片化、分散的小型绿地,面积更大、连通性更强、形态更复杂的绿地更能显著降低社区死亡率,尤其在高龄化社区中效果更为显著。通过遥感数据提取绿地斑块特征并引入多维形态指标,报告不仅展现了一套严谨的研究范式,也对健康导向型城市更新提出了空间干预建议,为空间规划与健康研究的融合提供了新视角。
空间专班成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叶教授围绕AI赋能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与更新流程中的应用模式与技术路径。他指出,当前AI技术正逐步嵌入城市空间设计的多个环节,从感知城市、理解空间,到生成设计方案与评估城市干预效果,构成了一个由感知—认知—生成—反馈组成的闭环体系。报告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AI在城市细部尺度中的设计创新潜力。叶教授强调,AI技术不应只是技术赋能,更是“方法论”与“话语方式”的转变,呼吁将AI融入规划教育与设计机制中,推动城市更新向数据驱动与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
裘教授从“半城半乡”的复杂现实出发,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生活圈理论框架与设施空间布局优化路径。她指出,传统城市生活圈划定方法难以适用于人地关系复杂、需求多样的小城镇环境。报告从居住地类型、居民城镇化阶段与设施需求适配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相对圈层划分模型,她结合浙江沈荡镇的实证研究,提出了适应性的设施布局策略与不同居住地类型的营建菜单。裘教授强调,小城镇规划更应关注个性化、多样化与真实使用行为,呼吁以“相对圈层+一镇一策”的方法,替代一刀切的类城市建构逻辑。
13日上午举行的第三场主旨报告环节由空间专班成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浩锋教授主持,空间专班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空间专班成员、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路晓东,空间专班成员、天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苑思楠带来精彩报告。
杨教授以“具空智能”为关键词,从哲学与技术双重视角,诠释空间智能的理论体系。他指出,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将空间视为被动背景,而“具空智能”则主张空间具备能动性、学习性和反馈能力,能够与人、物、环境和技术系统共同构成复杂交互的协同主体。报告梳理了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到认知空间的三层模型,提出空间可通过感知、认知、学习、预测与执行实现对城市系统的动态干预与自我调节。报告回应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融合背景下的根本挑战,也为空间干预与规划方法的演进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主旨报告07:用听觉感知城市——基于声音事件检测的城市小型绿色空间的时空行为特征分析
路晓东教授从公共空间使用研究出发,提出将“声音事件”作为空间感知与城市治理的新型数据源。他指出,当前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多依赖视觉与行为数据,往往忽视了声音这一重要维度。基于大连五个城市公园3000小时的录音数据,团队通过显著声事件提取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构建了一个可识别22类城市声事件的数据体系,并验证了其在空间活力识别、人群活动监测中的有效性。路教授强调,声音数据具备低成本、高频率、全天候的优势,在智慧城市背景下,为城市空间节律识别、异常行为监测、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苑教授聚焦于城市交通枢纽区域的出行特征建模,提出融合多源数据的分析方法,尤其ROM-SDK数据在识别出行模式中的价值。他指出,现有方法在处理交通站点区域非连续、时变性强的活动模式时面临挑战,因此需要构建可解释性强、语义清晰的指标体系。他提出了“OD-环境-网络”为核心的出行研究框架,通过实证指出研究不仅提升了对站点区域时空行为的理解能力,也为交通规划与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13日下午,最后一场主旨报告环节由空间专班成员、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戴晓玲副教授主持,空间专班成员、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凌晓虹,空间专班成员、清华同衡规划院技术创新中心副总规划师解扬带来精彩报告。
凌教授聚焦于城市“冷点”区域的识别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从空间形态出发,探索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内部低活力区域的空间机制。报告指出,城市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不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与人口热力的差异,更在于空间结构本身的适配性与通达性的缺失。凌教授基于广州中心城区的大量数据与空间句法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下冷点的分布规律与类型特征。她强调,冷点区域不仅是城市功能活力的洼地,更是未来城市更新与治理的关键对象,其识别方法与结构逻辑对于城市空间体检与规划决策具有重要启示。
解总围绕“空间”这一核心议题,从学术研究、规划实践与未来畅想三个层面展开报告。首先,他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预测模型,在地块尺度上对产业功能进行精准预测,显著提升了城市更新中的辅助决策能力,体现出“新精度”的突破;其次,他通过构建演化图谱,探索将时间维度空间化的方法,在多个尺度上呈现路径依赖与时空演变的可视化轨迹,形成“新维度”的创新表达;最后,他以太阳系为背景,从引力井、防御性、资源禀赋等指标出发,量化分析“星际枢纽”的空间价值,提出未来太空发展中的“新尺度”设想。三个层次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空间不仅是承载,更是变量;只有不断扩展空间的研究边界,才能回应现实挑战,重塑学科价值。
在7月12日与13日的会议中,共设置三个平行分会场,围绕“经济活力与空间联系”、“城乡环境与时空行为”、“人本城市与空间营造”等主题开展了84场学术报告。参会学者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规划设计单位,内容覆盖城市更新、社区规划、空间句法、可达性建模、行为感知、文化叙事、数据平台构建等多个方向,充分展现了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广泛适用性与理论创新力。
在报告内容结构上,不少学者聚焦新型数据源与分析模型的本土化应用探索,如基于多源数据的街道活力、步行网络与TOD潜力评估、城市更新节点识别与生活圈空间重构等,也有报告深入探讨建成环境与人群行为的互动机制及其空间异质性。此外,多个分会场还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治理机制进行了多维度比较分析,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融合特征与政策导向意识。论坛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为城市空间研究的多样性与技术方法可能性提供了丰富案例与启发。
11日-13日开始,年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软件工作营。会议以方法训练与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面向高校师生与空间分析初学者开展了六场专题培训。工作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主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数据空间分析与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联合承办,邀请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深圳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七位教授专家、青年讲师担任主讲。课程内容涵盖空间句法、空间网络、城市建成环境数据可视化、模拟生成、平台操作等内容,介绍了Depthmap、MetaCity Generator、UrConnect、sDNA、Form Syntax 和 Urban Beats 六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平台,形成了以技术方法训练为核心、应用导向清晰、内容高度聚焦的系列技术专题课程。
本次软件工作营时间设置灵活,既包括会议正式开幕前的培训时段,也穿插安排于大会期间的晚间时段,为参会代表在密集学术日程之外提供系统化技能提升路径。每场培训均注重基本原理讲解与实操案例结合,突出城市空间分析的跨学科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支持。参与培训的学生与青年学者学员反响热烈,表示课程实用性强、扩展了研究方法视野,强化了年会侧重空间分析技术的特点。
7月13日晚,为充分交流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在规划与建筑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数据空间分析与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组织召开了教学论坛。本次论坛由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殷铭副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李渊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杨林川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戴晓玲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盛强教授汇报交流教改经验。汇报内容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规划、城市和建筑设计教学的应用,以及行业下行时期,建筑规划知识技能在游戏场景设计等专业领域的教学探索。
7月14日上午,作为整个年会期间系列学术活动的压轴戏,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召开了“迈向高质量空间发展”专题论坛。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佘高红副院长代表学院对参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由吉林建筑大学李冰心副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美国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教授、挪威卑尔根大学大学Akkilies Van Nes教授、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Nick Dalton副教授、香港大学Alain Chiaradia副教授(空间专班外籍成员)、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的Sharifah Salwa Syed Mahdzar副教授5位特邀嘉宾和北京理工大学孙子文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肖作鹏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万博副教授、东南大学杨柳副教授4位青年学者,以英文为工作语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数字化空间分析工具、研究型设计、人工智能、健康低碳等热点话题进行汇报和学术交流。
年会以“迈向高质量空间发展”为主题,近20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众多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的国内学者与青年学人,来自海外的特邀专家,围绕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空间分析方法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教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会议聚焦于信息技术快速演进背景下,城市进入存量发展为主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路径,设有四场10个主旨报告、三个平行会场84场报告、六个前沿软件工作营、一个教学论坛和一个专题论坛。为充分提升本次年会的吸引力,强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的主旨汇报采用了分散在两天上下午四个时段的创新布局。11日晚,空间专班召开了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议。
整个会议期间从仪式到空间条件一切从简,但在学术内容和活动类型上则力求“奢华”,让学术会议回归学术本体,展示了学术专班中青年一代学者的风范。在这里感谢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为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汗水,更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本次会议带来的真知灼见,还要感谢在盛夏中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的学子,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年会的召开!!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查看报名通知、立即线日在沈阳市召开,主题聚焦“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规划的价值与作为”。规划年会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与国策同频,与历史同行;与城市共鸣,与青年共振。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会议|“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2024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学会产业园区规划学术专班等专家南京聚首,共掀“中国开发区四十年发展与规划”研讨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