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距离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已时隔十年。每一次的中央城市会议,都能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阶段指出适配的新思路、新路径。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2013年到2024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2024年,27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城市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引擎。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认为:“从增量到存量,从物质的增长到关注人的需求,从重视项目、投资和经济,转向城市的社会治理,这是城市增长方式、增长动力的巨大转变。存量时代下,二手房交易占比提高以及城市更新推进,对家居、家电、家装、装饰、装修、建筑建材、租赁等带动很强,这本身就是房地产回归民生、大宗消费的体现,也是未来存量时代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的体现。”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进入到稳定发展期,和过去的快速增长期有很大差别。在快速增长期,城市发展可能相对‘无忧愁’,最为典型的就是进城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各个城市都可以享受到一轮城市发展的红利。而现在进入到稳定发展期,就需要不断挖掘需求,比如说在落户政策上要持续挖掘需求,改变过去的落户制度,更好促进人口的加入导入,尤其是常住人口的导入,增强潜在市场需求。”
会议首次提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要求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通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关键词部署重点工作,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在城市更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城市治理等方面统筹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严跃进表示:“我们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是市民朋友都很关心的线字城市发展目标,自然引导我们关注后续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其中,‘韧性’一词,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比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的新词,对于韧性这个目标,我们认为是系统解决城市安全的重要标准,既和传统城市病有关,更和一些城市重大的运行问题有关。”
李宇嘉认为:“现实来看,大城市虹吸其他城市,大城市中心区资源、人口、产业、就业等过集中,导致出现城市病(交通、房价、就业、生活成本高等),地级市同质化发展,产业基础弱,人口整体外流。现代化城市体系,必然是大中小协调发展,让不同类型城市都有承载力,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宜的工作生活空间。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发展各个都市圈,还是发展县域、城乡融合等,都是要通过规划的、市场的力量来疏解大城市过密人口、产业,在不同区域合理分布,实现职住交平衡、产城融合,这才能释放城市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