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上城区、滨江区、萧山区、桐庐县4个区、县(市),以及滨江区“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临平区超山文旅板块风貌区等47个片区入选2025年度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名单,总量居全省首位。
“杭州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城市更新的城市,其更新已从单纯的城市面貌提升,逐步演变为涵盖多元领域的综合性更新。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市级专项规划—区级建设规划—片区策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四级传导体系,致力于打造更多具有标志性的更新成果。”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探索建立与城市更新相匹配的工作模式、路径、方法,打造城市更新的“杭州样本”。
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发展空间从何而来?杭州给出的答案是——向存量要空间、要出路、要效益。
作为全省首个工业综合体和滨江区产业区聚能增效类更新项目,荟鼎智创中心创新采用“工业上楼”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空间蝶变。
原本,这里是滨江区长河高级中学南面的城中村农居,土地利用较为粗放。项目启动更新的首要诉求是破解产业空间瓶颈,精准匹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于是,通过成本价出让、按分幢或分层办理产权证提供灵活空间,并对资金紧张企业实施“先租后购”策略,有效助力企业孵化投入研发生产。园区还配备有南北分区食堂、多规格会议室、健身房、便民超市及地铁接驳车,“一揽子”解决企业所需。
自2024年开园运营以来,该项目成功入选杭州市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园,至今已引入20家企业,其中1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含2家国家级“小巨人”,亩均税收已超300万元。
赛后场馆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各大城市在承办大型赛事后所面临的挑战。杭州的探索也走在前列。
杭州奥体博览中心项目通过“建筑物临时改变用途”方式,将原公共用地改造为商业经营空间,更新后,主体育馆、游泳馆商业经营性活动面积约5.9万平方米、综合训练馆约5.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已开展场地出租承办赛事、演唱会、企业年会等活动,体育馆副馆已开展联合经营引入篮球主题运动街区,游泳馆已对外开放开展大众健身和游泳培训业务,体育游泳馆商业区已正式签约餐饮、零售、运动、娱乐等品牌共计24个,整体开业后预计全年营收可达4200万元。
城市更新的“杭州模式”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践形成可供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今年,基于CIM平台的地下隐患智防系统、沿江景观带公园更新2个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东清大厦、天目里国际街区等7个项目入选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
透过数据可以发现,除了一个个具体项目提速建设外,今年的工作重点落在了片区更新上。以片区“统筹焕新”为支点,势必会撬动杭州城市更新拓展更大空间,实现城市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水平显著提升。
此次上榜的47个省级试点片区广泛分布,精准聚焦历史街区、综合片区、商区、厂区(园区)、城乡融合片区五大重点领域。既有上城区“大井巷与二十三坊巷”、滨江区“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临安区“吴越国王陵”等历史街区的更新,激活了千年文脉,还有拱墅区“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西湖区“云栖小镇”、钱塘区“集成高地·智造芯谷”等片区的更新,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更有余杭区“径山小古城风貌区”、临平区“超山文旅板块风貌区”、建德市“十里寿昌江风貌区”等片区,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共富共美的新路径。
今年,由市建委牵头编制的《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批复,明确划定了95个市级更新片区,并从中选取30个片区作为近期重点实施片区。目前,30个重点更新片区已启动策划方案编制。
例如,余杭区朱庙更新片区的先导区块已全面开工,除规划设计6幢高层外,还将沿红卫港河打造约2万平方米的街区式商业空间,引入餐饮、运动等业态。良渚新城通运路更新片区将通过“腾笼换鸟”,新增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土地使用强度提升200%以上,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集中。
目前,良渚新城通运路更新片区内多个重大项目迎来新进展。通运产业园、好运产业园正加速推进,预计2026年年底前陆续完工,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命科技等新兴产业;良运街、通运街道路提升工程、良渚第四幼儿园和第六幼儿园建设正在进行中,好运街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交付并正式招生开学;金昌港项目即将开工,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优质人文环境。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接下来,杭州将持续深入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核心纲领,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我们将精准策划明确功能布局,衔接规划与民生需求,通过高质量编制‘一片区一策划’,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体化统筹、片区式推进、单元化实施’的更新模式,努力实现‘更新一片、活化一片、精彩一片’。”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